新利18★◈◈。18新利官网★◈◈,新利体育·18★◈◈,中国国营企业★◈◈。新利18★◈◈,本书是在对2004~2007年开展的1010座全国主要固体矿产大中型矿山资源潜力调查和2013年完成的232座老矿山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估的基础上★◈◈,对全国主要固体矿产大中型危机矿山和老矿山的分布现状★◈◈、危机程度★◈◈、找矿依据类别及相关找矿预测指标等进行的全面综合汇总★◈◈,基本摸清全国主要大中型危机矿山和老矿山的资源潜力及资源家底★◈◈;系统总结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深部找矿新发现及其研究意义★◈◈,从技术方法组合★◈◈、新增资源量及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对危机矿山调查评估与接替资源勘查成效进行对比★◈◈,综合分析各类矿山深(边)部找矿潜力★◈◈,为危机矿山及老矿山接替资源的勘查部署提供依据★◈◈。
本书所总结的矿山调查及接替资源勘查方法★◈◈,以及所获得的大量统计数据★◈◈,将为区域自然资源规划★◈◈、矿业市场分析★◈◈、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及矿床地质研究等方面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为科学★◈◈、有序地部署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根据《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纲要(2004—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2004年★◈◈,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了“全国主要固体矿产大中型矿山矿产资源潜力调查”工作★◈◈。调查矿种为煤★◈◈、铀★◈◈、铁★◈◈、锰★◈◈、铜★◈◈、铝★◈◈、铅★◈◈、锌丰丸★◈◈、钨★◈◈、锡★◈◈、钼★◈◈、锑★◈◈、镍★◈◈、金★◈◈、磷及优质石墨★◈◈、纤维石膏★◈◈、涂料级高岭土等★◈◈。调查矿山范围为国有(包括国有控股)矿山企业所持有采矿许可证的中型及其以上生产建设规模的矿山(井)★◈◈。调查主要内容包括★◈◈:矿山概况★◈◈,矿产保有储量及其保证程度评估★◈◈,接替资源潜力评价及工作部署设想方案★◈◈。各矿山在调查内容的基础上★◈◈,编制并提交矿山矿产资源潜力调查报告★◈◈。
为保证全国主要固体矿产大中型矿山矿产资源潜力调查工作的顺利实施★◈◈,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管理办公室安排了“我国主要固体矿产矿山资源潜力调查”项目(2004—2007年)★◈◈,项目承担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项目参加单位为北京市国土资源局★◈◈、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吉林省国土资源厅★◈◈、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安徽省国土资源厅★◈◈、福建省国土资源厅★◈◈、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山东省国土资源厅★◈◈、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湖北省国土资源厅★◈◈、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新利18★◈◈、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海南省国土资源厅★◈◈、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四川省国土资源厅★◈◈、贵州省国土资源厅★◈◈、云南省国土资源厅★◈◈、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陕西省国土资源厅★◈◈、甘肃省国土资源厅★◈◈、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等及其所属事业单位★◈◈,以及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新利18新利18★◈◈、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地质研究所(简称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简称建材地勘中心)★◈◈、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以及承担具体调查工作的1010个矿山企业和有关地勘单位★◈◈。
该项目总体目标任务是★◈◈:协助组织开展我国主要固体矿产大中型矿山资源潜力调查★◈◈,对调查成果进行综合评估和汇总★◈◈;根据市场需求★◈◈、矿山危机程度与资源潜力★◈◈,筛选接替资源勘查区★◈◈,为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实施提供依据★◈◈;编制全国主要矿产大中型矿山调查报告★◈◈;建立全国主要固体矿产大中型矿山数据库★◈◈,为科学部署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奠定基础★◈◈,也为各级政府制订有关政策提供重要基础资料★◈◈。为全面完成项目规定的各项任务★◈◈,保证项目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2005年3月★◈◈,设立了相应的课题组负责整个项目的工作★◈◈,并对项目任务进行了分解★◈◈。各课题组分工及负责情况如下★◈◈:
成员★◈◈:严光生★◈◈、吕志成★◈◈、舒斌★◈◈、董方浏★◈◈、韦昌山★◈◈、叶天竺★◈◈、王保良★◈◈、钱大都★◈◈、余中平★◈◈、董第光★◈◈、赵财胜★◈◈、薛建玲★◈◈、宋丽娟★◈◈、李敬霞★◈◈、张志★◈◈。
职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行业地勘单位调查报告的汇交和归档★◈◈;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协调和处理调查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负责人★◈◈: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海市和天津市除外)国土资源厅(局)及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有关领导★◈◈。
职责★◈◈:组织开展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行业地勘单位内大中型矿山的资源潜力调查工作★◈◈,审查★◈◈、验收和汇交调查报告★◈◈,汇总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集团内大中型矿山的资源潜力调查成果★◈◈;提交调查工作报告★◈◈。
全国主要矿产大中型矿山资源潜力调查工作从2004年开始实施★◈◈,到2007年结束★◈◈,分三批圆满完成调查工作★◈◈,累计调查矿山1010座★◈◈。调查过程中★◈◈,项目各课题组或专题组做了大量细致而深入的工作★◈◈。主要工作包括★◈◈:编写了调查工作方案和有关技术要求★◈◈,编写了调查工作培训教材★◈◈,组织开展了相关技术培训★◈◈;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局)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组织约1.5万名各类技术人员★◈◈,投入总经费约1.3亿元★◈◈,完成了1010座矿山资源潜力调查工作★◈◈,编制了合格的资源潜力调查报告★◈◈,并对调查报告进行了审核把关★◈◈,对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行业地勘单位的调查成果进行了综合和汇总★◈◈,提交了分省(自治区丰丸★◈◈、直辖市)及行业地勘单位的调查矿山资源潜力评审意见(报告)和评估汇总报告★◈◈;组织煤炭★◈◈、核工业★◈◈、黑色金属(冶金)★◈◈、有色金属★◈◈、黄金★◈◈、化工和建材等7类矿种(组)的108位资深专家★◈◈,按照《我国主要固体矿产大中型矿山资源潜力调查工作方案及有关技术要求》★◈◈,进行了三轮(批)以上的矿山调查报告审核与资源潜力评估★◈◈。通过对30个矿种(包括《纲要》规定的18个矿种及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个优势矿种)1010座大中型矿山资源潜力调查及其对调查成果的综合评估和汇总★◈◈,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管理办公室技术管理处★◈◈,2011c)★◈◈:
1)基本掌握主要大中型矿山的危机程度★◈◈:1010座调查矿山中★◈◈,有393座矿山危机程度为严重危机(占38.9%)★◈◈,169座矿山危机程度为中度危机(占16.7%)★◈◈,70座矿山危机程度为轻度危机(占6.9%)★◈◈,363座矿山危机程度为尚无资源危机(占36.0%)★◈◈,15座危机程度不明(占1.5%)★◈◈,以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及金等矿类(种)矿山危机程度相对较高★◈◈。
2)摸清主要大中型矿山的资源潜力★◈◈:1010座调查矿山中★◈◈,485座具有资源潜力(占48%)★◈◈,其中预测资源量达到大型有111座★◈◈,达中型190座★◈◈,达小型173座★◈◈。632座危机矿山中★◈◈,有466座矿山具有资源潜力(占63%)★◈◈,其中预测资源量达到大型矿床规模的矿山有104座★◈◈,达中型183座★◈◈,达小型168座★◈◈。另外★◈◈,具有相同接替区的煤★◈◈、钨矿山新增资源量规模小型以上为11座★◈◈。
3)建立危机矿山数据库及管理系统★◈◈:构建了全国主要固体矿产大中型矿山资源潜力调查数据库结构及内容框架★◈◈,建立了矿山资源潜力调查数据库★◈◈,数据量达到300GB★◈◈。研制开发先进实用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形成了适合矿山潜力调查特点的集数据采集新利18★◈◈、综合处理★◈◈、统计分析等一体化的方法技术流程★◈◈。研究建立了系列化的数据库建设标准★◈◈,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生产数据库质量管理体系和一系列具体的管理措施与办法★◈◈。
4)为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部署提供重要依据★◈◈:矿山资源潜力调查结果为科学有序地部署和实施危机矿山找矿工作提供了依据★◈◈。提出了找矿工作部署建议★◈◈:煤炭矿山按照“稳定中部★◈◈,挖潜东部★◈◈,发展西部”的原则部署危机矿山找矿工作★◈◈。铁矿以“鞍山式”★◈◈、“攀枝花式”和“大冶式”铁矿床为主要对象新利18★◈◈,重点对全国12个矿集区的矿山逐年安排勘查工作★◈◈。有色金属矿山应优先安排重要矿种和重要矿集区矿山深部和外围的找矿工作★◈◈。黄金矿山接替资源勘查工作应重点部署在我国重要黄金生产基地内的危机程度高★◈◈、产能大★◈◈,且资源前景大★◈◈、对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影响大的矿山★◈◈。非金属矿山应重点安排磷矿等重要矿种的找矿工作★◈◈。
5)提出促进我国大中型矿山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为完善矿业政策丰丸★◈◈,促进危机矿山可持续发展★◈◈,开展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矿业体制机制★◈◈、管理模式和矿山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专题研究★◈◈,提出了初步的政策建议★◈◈:一是要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宏观调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划和政策★◈◈,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为矿山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矿山企业的振兴★◈◈。二是要改变长期以来一个矿区建一个独立矿山企业的模式★◈◈,按照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矿业集团★◈◈。三是要改变矿山企业只重视开矿不重视找矿的现状★◈◈,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调动矿山企业找矿积极性★◈◈,加快推进矿山企业勘查开发一体化★◈◈,增强跨区域勘查开发矿产资源的能力★◈◈,使矿山企业成为矿产勘查的投资主体★◈◈。
为了追踪与了解危机矿山调查评估成果的经济社会效应★◈◈,补充完善《纲要》中“危机矿山资源潜力评价”的第二项主要任务即“开展危机矿山资源潜力评估”★◈◈,确保调查与勘查工作的延续性和相关成果的进一步深化★◈◈,根据项目管理办公室总体安排★◈◈,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负责的“危机矿山矿集区成矿规律研究成果综合”项目★◈◈,在全面跟踪研究区内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勘查★◈◈、矿产预测项目★◈◈、典型矿床及矿集区成矿规律总结研究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基础上★◈◈,牵头组织开展危机矿山“一期工程”勘查总结★◈◈,总体要求及工作内容是“全面跟踪勘查项目的实施进展★◈◈,应当对已经实施的230个项目的基本成果★◈◈、实物工作量★◈◈、科技进展等方面进行总结★◈◈。该项工作应必须纳入本项目内容★◈◈,编制专项第一期工程总结报告★◈◈,编制有关图件及图册”★◈◈。
考虑到项目管理办公室同时已设置有“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勘查工作总结”和“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成果集成”项目★◈◈,为避免工作内容重复★◈◈,特将“危机矿山矿集区成矿规律研究成果综合”项目的相关工作名称更改为“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调查与勘查成果对比及找矿潜力评估综合研究”★◈◈,重点是在前期大中型矿山调查成果基础上★◈◈,采用多部门多学科对勘查新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接替资源勘查中相关找矿关键技术方法开展系统总结研究★◈◈,进而对老矿山深部找矿勘查前景与资源潜力开展综合评估★◈◈。
为了确保该项工作内容的顺利实施★◈◈,在2009年度设置“‘一期工程’勘查资料成果综合专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地质研究所负责)的基础上★◈◈,2010年共设置5个专题★◈◈。
1)“一期工程”黄金及铀矿勘查资料成果综合专题★◈◈:承担单位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地质研究所★◈◈,负责人为雷时斌★◈◈、李文良★◈◈。
2)“一期工程”煤炭勘查资料成果综合专题★◈◈:承担单位为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信息中心★◈◈,负责人为赵克荣★◈◈、陈美英★◈◈。
3)“一期工程”冶金矿种勘查资料成果综合专题★◈◈:承担单位为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负责人为周尚国★◈◈、李腊梅★◈◈。
4)“一期工程”有色金属勘查资料成果综合专题★◈◈:承担单位为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负责人为周圣华★◈◈、王玉往★◈◈。
5)“一期工程”化工及建材矿种勘查资料成果综合专题★◈◈:承担单位为中化地质矿山总局★◈◈,负责人为姚超美★◈◈、焦森★◈◈。
上述各专题负责组织煤炭★◈◈、核工业★◈◈、冶金★◈◈、有色★◈◈、黄金★◈◈、化工及建材七大工业部门的有关专家对各矿种矿山接替资源勘查资料进行综合汇总★◈◈,编制相关汇总图表★◈◈;根据大中型矿山资源潜力调查资料评估及接替资源勘查成果对比★◈◈,系统总结矿山深(边)部找矿潜力及调查评估效应★◈◈,提出相关矿种矿山“二期工程”部署建议方案★◈◈。主要工作内容有★◈◈:①编写已实施勘查矿山的调查评估与勘查成果对比报告★◈◈;②编制具有重大和重要勘查成果(即新增资源规模达大中型以上)项目图册(相关图件在本丛书之三《接替资源勘查中构造及找矿模型结构分析》中引用)★◈◈;③补充《综合汇总统计基础数据表》相关内容★◈◈;④编写“‘一期工程’各矿种勘查资料成果综合”专题研究报告★◈◈。
专题汇总主要参考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管理办公室技术管理处2011年8—11月汇编的《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成果报告》(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管理办公室技术管理处★◈◈,2011a—i)★◈◈,该系列成果报告主要包括★◈◈:
1)通过系统搜集和分析整理主要调查矿种的地质★◈◈、物探★◈◈、化探资料及最新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相关矿种主要成矿类型★◈◈、成矿地质条件★◈◈,并划分了成矿区带★◈◈。
2)阐明了相关矿产资源时空分布规律及开发利用情况★◈◈;统计分析了我国主要大中型矿山的工作程度★◈◈、参加调查的矿山工作程度及矿山资源潜力调查完成情况★◈◈。
4)通过对重点矿集区地层★◈◈、岩浆岩及构造等方面的研究★◈◈,总结了相关矿产的找矿标志★◈◈,提出了找矿方向★◈◈,预测了各类矿山深(边)部的资源潜力★◈◈。
5)对已开展勘查工作调查矿山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找矿效果进行了对比★◈◈,并简述了其找矿进展★◈◈,进一步增强了危机矿山深(边)找矿的信心★◈◈。
6)根据深(边)部勘查找矿新发现的成果★◈◈,初步梳理了相关矿种的矿床及区域成矿规律特征丰丸★◈◈,为后续深化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素材★◈◈。
以上成果是本书的核心内容★◈◈。限于篇幅★◈◈,统稿时对前三部分成果内容进行了大量删减★◈◈,主要参考吕志成等(2014)勘查矿山工作总结和危机矿山专项2007—2009年度成果报告资料(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管理办公室技术管理处★◈◈,2008★◈◈,2009★◈◈,2010)★◈◈,侧重分析全国主要固体矿产大中型矿山资源潜力调查评估与勘查成果的对比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深(边)部勘查找矿新发现及成矿规律相关内容★◈◈。
“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于2010年结束后★◈◈,原计划的“二期工程”归列为“地质矿产评价专项”下设的“老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计划项目(2012—2015年)★◈◈,2012年设置了“老矿山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项目★◈◈,项目参加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地质研究所★◈◈、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煤炭资源信息中心★◈◈、中国核工业地质局★◈◈、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石家庄综合地质大队★◈◈、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辽宁省化工地质勘查院★◈◈、吉林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山东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浙江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安徽省公益性地质调查管理中心★◈◈、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大队★◈◈、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湖南省地质调查院★◈◈、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南宁地质勘查院★◈◈、海南省地质调查院★◈◈、重庆市地质调查院★◈◈、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院★◈◈、贵州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研究院★◈◈、云南省地质调查局★◈◈、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陕西省国土资源资产利用研究中心★◈◈、甘肃省地质调查院★◈◈、青海省地质调查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管理中心★◈◈。
因工作需要★◈◈,于2013年又设置“老矿山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项目(2013—2015年)★◈◈,承担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参加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等★◈◈。主要工作任务及内容是★◈◈:编写老矿山资源潜力评估技术要求★◈◈,组织行业部门开展评估工作★◈◈,并对评估成果进行综合汇总★◈◈;汇总5个矿组(种)评估汇总报告★◈◈;查阅232座老矿山调查报告和20余个省级调查总结报告★◈◈,协助编写“老矿山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总报告★◈◈。
“老矿山调查”是在“勘查区(成矿地质体)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指导下开展的★◈◈,相关成果突出反映了“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及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的“三位一体”成果(韦昌山等★◈◈,2015)★◈◈。
本书是在完成“危机矿山调查”新利18★◈◈、“‘一期工程’勘查成果综合”和“老矿山调查”三项汇总基础上编写完成的★◈◈,是集体劳动成果★◈◈。汇总工作技术指导为叶天竺★◈◈、王保良★◈◈、刘士毅★◈◈、钱大都★◈◈、任丰寿★◈◈、余中平★◈◈、董弟光★◈◈、周凤桐等★◈◈。汇总工作思路及理论技术方法得到以陈毓川院士★◈◈、翟裕生院士★◈◈、裴荣富院士★◈◈、赵鹏大院士★◈◈、常印佛院士★◈◈、汤中立院士为首的危机矿山专家委员会有关成员的指导与启迪★◈◈。参与综合汇总的工作人员有★◈◈:严光生★◈◈、吕志成★◈◈、舒斌★◈◈、韦昌山★◈◈、赵财胜★◈◈、庞振山★◈◈、耿林★◈◈、董方浏★◈◈、王玉往★◈◈、蔡锦辉★◈◈、郑大瑜★◈◈、朱裕生★◈◈、张会琼★◈◈、颜廷杰★◈◈、薛建玲★◈◈、曹毅然★◈◈、张志★◈◈、刘军★◈◈、王猛★◈◈、李林★◈◈、刘义勤★◈◈、宋扬★◈◈、王新彦★◈◈、王涛★◈◈、刘辉等★◈◈;参与“危机矿山调查”报告编写人员有★◈◈:韦昌山★◈◈、夏宪民★◈◈、王玉往★◈◈、胡达骧★◈◈、彭修银★◈◈、艾树勋★◈◈、周伯桃★◈◈、姚超美★◈◈、郎涛★◈◈、林书行★◈◈、秦岭★◈◈、陈美英★◈◈、李文良★◈◈、郑大瑜★◈◈、吕志成丰丸★◈◈、舒斌★◈◈、赵财胜★◈◈、熊成云等★◈◈;参与“‘一期工程’勘查成果综合”报告编写人员有★◈◈:韦昌山★◈◈、王玉往★◈◈、陈美英★◈◈、周尚国丰丸★◈◈、李文良★◈◈、姚超美★◈◈、熊军★◈◈、周伯桃★◈◈、李腊梅★◈◈、王猛★◈◈、焦森★◈◈、陈梦熊★◈◈、黄转盈等★◈◈;参与“老矿山调查”报告编写人员有★◈◈:韦昌山★◈◈、肖昌浩★◈◈、耿林★◈◈、李林★◈◈、蔡锦辉★◈◈、申玉科★◈◈、田杰鹏★◈◈、苏晓凯★◈◈、张亮★◈◈、李扬★◈◈。此外★◈◈,蔡纲★◈◈、舒斌负责组织协调“危机矿山调查”报告编写工作★◈◈;史元斌★◈◈、李敬霞★◈◈、宋丽娟负责矿山调查资料检录★◈◈;李玉龙★◈◈、王新春★◈◈、王杨刚★◈◈、陈兴华负责数据库维护与电子文档管理★◈◈;蔡锦辉★◈◈、王猛★◈◈、杜家茂★◈◈、张会琼★◈◈、李莉★◈◈、王京丰丸★◈◈、薛亚洲★◈◈、王艳慧★◈◈、赵艳芳等承担“危机矿山调查”数据处理和资料分析★◈◈;李林★◈◈、黄转盈★◈◈、齐昕★◈◈、范姣★◈◈、张惠玉★◈◈、栾俊霞★◈◈、陈燕琼等参与“危机矿山调查”图件编绘及修改★◈◈。
参与本书编撰及审核工作人员有★◈◈:韦昌山★◈◈、叶天竺★◈◈、庞振山★◈◈、陈美英★◈◈、周尚国★◈◈、王玉往★◈◈、李文良★◈◈、姚超美新利18★◈◈、郎涛★◈◈、严光生★◈◈、吕志成★◈◈、舒斌★◈◈、耿林★◈◈、薛建玲★◈◈、周圣华★◈◈、李腊梅★◈◈、陈梦熊★◈◈、黄转盈★◈◈、张会琼★◈◈、焦森★◈◈、王猛★◈◈、王晨昇★◈◈、赵财胜★◈◈、王保良★◈◈、郑大瑜★◈◈、骆华宝★◈◈、赵克荣★◈◈、彭修银★◈◈、周伯桃★◈◈、艾树勋★◈◈、雷时斌★◈◈、李友良★◈◈、师志龙★◈◈、王新春★◈◈、王杨刚★◈◈、蔡锦辉★◈◈。
需要说明的是★◈◈,限于篇幅★◈◈,本书仅附部分全国性汇总成果插图新利18★◈◈,文内各矿山相关图件可对照参阅本丛书其他书目★◈◈,其中第一章可对照参阅本丛书之一———《中国主要矿山资源潜力调查评估案例》★◈◈,第二至四章可对照参阅本丛书之三———《接替资源勘查中构造及找矿模型结构分析》和之六———《危机矿山典型矿床总结研究图册》★◈◈。
上述“危机矿山调查”★◈◈、“‘一期工程’勘查成果综合”和“老矿山调查”三项调查及汇总工作得到了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管理办公室有关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得到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管理办公室及原国土资源部勘查司钟自然★◈◈、刘连和★◈◈、彭齐鸣★◈◈、于海峰★◈◈、王军★◈◈、徐静★◈◈、杜清坤等的大力支持★◈◈、精心组织和指导★◈◈,使上述三项调查及汇总得以顺利完成★◈◈。感谢原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管理司及时提供了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有关统计数据★◈◈。感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原国土资源厅(局)★◈◈、矿山企业★◈◈、地勘单位等在矿山资源潜力调查工作中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特别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原国土资源厅(局)地质勘查处的有关领导等★◈◈;感谢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地质研究所★◈◈、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原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等单位在专题研究和专业矿种调查报告汇总过程中所提供的各方面便利和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矿山企业在专题调研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有关领导和各职能处室为项目顺利实施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方克定★◈◈、曹树培★◈◈、傅鸣轲★◈◈、李裕伟★◈◈、黄崇轲★◈◈、严铁雄★◈◈、郑宗义★◈◈、李维明等多位专家详细审阅“危机矿山调查”初稿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常印佛院士★◈◈、裴荣富院士★◈◈、汤中立院士★◈◈、毛景文院士和黄崇轲★◈◈、严铁雄★◈◈、王瑞江★◈◈、王京彬★◈◈、吴淦国等专家评阅了“危机矿山调查”总报告并做了详细技术指导★◈◈。原国土资源部汪民副部长对矿山调查的研究进展极为关注并多次给予指示★◈◈,在此深表谢意★◈◈。最后★◈◈,特别向参与上述三项调查及汇总工作的有关领导★◈◈、专家及工作人员深表谢意!
本书编纂成稿后★◈◈,特邀本创新研究团队的多名专家学者进行审阅★◈◈,他们提出了大量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特向为本书编撰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领导★◈◈、专家和相关人员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危机矿山调查”★◈◈、“‘一期工程’勘查成果综合”和“老矿山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大★◈◈、涉及范围广的浩大系统工程★◈◈,具有政策性★◈◈、技术性和针对性的“三强”特点★◈◈,是一项涉及行业多★◈◈、领域宽★◈◈、范围广的系统工程★◈◈。如此大规模的矿山资源潜力调查★◈◈,在国内尚属首次★◈◈,在国外还未见报道★◈◈。三项调查及汇总工作涉及内容多★◈◈,包括了矿山地质★◈◈、资源勘查技术★◈◈、综合利用★◈◈、专题科研等方方面面的数据★◈◈,汇总难度大★◈◈。尽管我们在三项汇总及本书统稿工作中作了很大努力★◈◈,调查及勘查对比评估汇总的认识和结论仍难免存在某些欠妥和尚待商榷的问题★◈◈,成矿规律及深(边)部勘查新发现的相关成矿理论尚需系统总结及完善★◈◈,有关观点结论亦有待通过今后矿山勘查的实践去检验和完善★◈◈。为了进一步开发本次调查所取得的海量资料和数据★◈◈,多角度深入分析和研究促进我国矿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和有关措施★◈◈,提高评估工作的水平和准确性★◈◈,还有大量后续工作要做★◈◈。在此★◈◈,恳请有关专家在审阅本书后提出宝贵意见★◈◈。